top of page

唐诗的特别之处

a painting of nature with mountain and waterfall in the Tang Dynasty art tradition with mu
painting for Tang Dynasty art with water and lotus. Muted color tone. Leave lots of blank.

诗歌是中国文化之魂,而唐诗则是中国诗歌的巅峰之作。英文的现代派诗歌受中国唐诗的影响和启发至深,比如庞德受李白等人的影响而开创意象派诗歌,提出英美诗歌史上最早的现代派理论。在中国国内,唐诗不仅是幼儿蒙学必选之作;甚至,它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除了文人雅士,连贩夫走卒、引车卖浆的普通百姓亦经常能够背诵、随口引用唐诗。

 

那么,除了生动鲜活的意象之外,唐诗究竟好在哪里?在于琅琅上口的韵律吗?在于工整严谨的格律吗?在于简约凝练的用字吗?在于优美多姿的修辞吗?在于丰富渊博的典故吗?在于含蓄深沉的情感吗?在于敏锐深刻的思想吗?——的确,唐诗具有这些诗歌语言艺术方面的优点,但是这些很多的外国诗歌也有,除了打底的情感与思想之外,以上优点我认为都属于“小技”范畴。除此之外,唐诗还有它特别的好,乃是在于它的哲学与文化内涵,我归结为“大技”的范畴。在我看来,这些“大技”才是构成了唐诗与外国诗歌真正的分野。在这篇短文中,我想从宗教与文化的角度、而非诗歌语言艺术的角度,来略谈这一常常被大家忽略的问题。

 

唐诗特别之处,首先在于对偶。对偶并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而是中国哲学中的阴阳互补、相反相成的原则在诗歌中的反映。研究哲学的郑敏老师曾赞叹说,“几千年前中国哲学就能够既认识到宇宙间有矛盾的力量存在,而又不陷入二元对抗的狭隘思维。追求开放、旷达,承认变化是人类在20世纪才普遍达到的共识,也就是符合当代人文思维的境界,而中国古代哲学却在古代就已经将它作为自己的原则。" (1) 如果说道家的太极图将歧异的阴阳两级纳入一个整体,那么唐诗则是通过对偶,打开天地时空的维度,观照宇宙万物的异同,并将自然与人间万物纳入简洁的文字之中。因为有了对偶,叙事、情感的跳跃、与自然与人间的结合,就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从自然的“鸟宿池边树”,到人间的“僧敲月下门”;从“浮云游子意”,到“落日故人情”,天地与人间如此自然的衔接,正是唐诗灵动的缘由;也是唐诗充满画面感的原因之一。(2)

 

唐诗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其境界。在我看来,“境界”不仅是唐诗的灵魂所在,也是中国文化的灵魂所在。所谓境界,就是诗人的人格品德、内心修养与精神超脱。唐诗中体现了诗人的人格与胸襟,例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唐诗中,诗人的精神往往可以超越自我与俗世,畅游于天地之间,达到完全的自由;而这种精神超脱与自由正是儒、释、道三家宗教所共同的追求。不管是代表道家的李白、代表儒家的杜甫、还是代表佛家的王维,他们诗中的种种境界,我认为都可以总结为四个字:天人合一。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在江河(空间)的流动中结合了时间的流逝,是自然与人的合一;杜甫的“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他的胸口居然亦可生云,而他的眼睛亦变成了鸟巢,简直是把自己的身体与泰山合而为一;王维的“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同样也是人与自然的合一。唐诗里面这种超越性的人格境界与心灵自由,是外国诗歌中所罕见的,但在中国的文人画、以及音乐中却一脉相承(这个会在以后的文章中谈到),是中国文化的独特元素。

 

正因为唐诗有着如此深刻的内涵,纵使隔了几千年的时空,只要轻轻吟颂唐诗,诗人伟大的心灵与自由的灵魂会破空而来,引领我们感受自然的旨意、洞察人世之奥秘。


 

(1)郑敏:《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2)顺便说一下,这种自然与人间的结合在唐诗中也不全通过对偶达到,也可以使用“兴”的手法完成,比如从“月落乌啼霜满天”,到人间的“江枫渔火对愁眠”;从自然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到人间的“路上行人欲断魂”,中间都并不需要过渡。


 

浦江 (2010/6/9以Sparty笔名发表于MITBBS)

bottom of page